新闻动态
主题教育| 梁志:自处与共处——成长、成才过程中如何处理“小我”和“大我”关系
发布时间:2023-06-17

当前,全党正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2023年6月8日上午,2023最火捕鱼游戏系主任梁志教授以“自处与共处:成长、成才过程中如何处理‘小我’和‘大我’关系”为题,我系全体2023届毕业生党员带来一堂精彩的离校党课,就如何实现“自处与共处”,提出五个关键问题,殷殷叮咛,发人深思。



一、今天的我们当如何自处?

梁老师提到,大学是学生从校园迈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同学们在刚踏进社会时,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等方面可能会面临诸多不适应,但人际关系处理、业务能力、应对考核要求等都是我们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始终要勇于面对的问题。

时代不断进步,有些人能够很好地适应,也有些人只能是被裹挟着前进。“卷”“躺平”“润”是这几年在大学乃至整个社会广泛流行的热门词汇。梁老师强调,要更多地卷“软实力”,而不是“硬指标”;不要被“卷”着走,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一个人最重要的软实力之一便是他人对你的印象(是否值得信任、多大程度上值得信任)。严格来说,同学们的每一次公开亮相都关涉到个人发展。因此,任何场合都要“谨言慎行”。这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谨言慎行,而是指态度认真,准备充分。

声誉是产生信任感的前提和基础:声誉短损,就会失去很多合作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声誉良好,则可能赢得意外的“橄榄枝”,有机会形成诸多稳定的合作关系。

我们要适应时代,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不徐不疾”的节奏,既不会被超速的竞争淘汰,也不会被时代的大潮“卷”走。

 

二、如何更好地接纳自己?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般来说是对的,但不可走向极端。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够接纳自己至关重要。梁老师从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体会。第一,适当“容错”,学会包容。在生活和工作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有限度的容错才能走得更远。越是优秀的人,就越是应该在更大程度上包容自己。第二,适时的“后退”,学会蓄势。人生不能永远处于冲刺状态,前行路上,也需时不时停下稍作休整。这不仅仅是为了喘息,也是为了给自己时间回望与思考。也许正是在这个时候,才更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创获。要设立符合自己当下阶段的目标,找到自己的节奏,允许自己停下来,甚至在个别时候后退。第三,适度的“自满”,学会自信。自信更多地是在和过去的自己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的,要不断审视今天的自己是否比昨天的自己更好,要学会看到自己的优长,保持最好的学习和工作状态,自信地表达,自信地行事。最后,适量的“从容”,学会放弃。有所取舍,才能集中精力做最为重要的事情,做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做别人想到了但做不到、不敢做、不愿做的事情。

 

三、如何超越现在的自己?

接纳自己后要敢于走出“舒适区”,不断超越现在的自己。梁老师提到,不妨做一个偶尔的“完美主义者”,立意高远,追求极致。在开展一项工作前,面对发自内心的“不自信”,要做远超出必要程度的准备;其间则要表现出完全无我的恣意,同时又努力做到收放自如;过后要注重反思,深挖不足,以便下次呈现一个更好的自己。

 

四、怎样融入一个团队?

离开学校后同学们不仅要学会“自处”,更要学会“共处”,要学会融入一个团队,甚至组建、带领一个团队。对此,梁老师分享了四点感想。第一找准自身定位。如果是进入一个成熟的团队,要迅速融入其中,从“小事”做起;如果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团队,则不仅仅要尽快成为一份子,更要勇于塑造团队的气质和风格。无论加入怎样的团队,都要时刻注意细节,“小处着手,大处着眼”。第二在成就团队的同时成就自己。团队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团队好,作为团队的一份子才会好。反之亦然。第三谦让、再谦让与莫谦让。谦让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作为刚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更应时刻谨记。但随着个人的成长,终有一天你会在某些方面成为团队中“非你莫属”的人物,这个时候莫谦让才能更好地兼顾团队和个人的发展。第四敢于表达乐于分享善于包容。

 

五、怎么带一个团队?

在带领团队的问题上,梁老师做了如下分享。首先是“事无巨细”到“抓大放小”。带团队第一阶段很可能是事无巨细。梁老师谈到自己的工作思路,即把所有能做的事情都做一遍,做过后才有经验,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第二阶段是重点关注团队长期的、整体的发展。其次是完美布局,各展所长。带一个团队,要争取将每个人的长处发挥到极致,进而逐步提升团队的“气势”,形成向上的”,最终达到“势不可挡”再者是在利益分配和成员发展方面兼顾维持平衡与“拉开差距”。最后是塑造兼具羊性和狼性的团队性。



梁志教授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和毕业生说了很多心里话:关于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带团队以及过好自己的人生。离校党员同学也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将肩负时代使命,在新的征程上不忘初心,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