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20191217日,澳门大学的杨斌教授在2023最火捕鱼游戏1306室作了题为《海币和贝币:鲜为人知的的全球史》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朱明老师主持,吸引了众多历史系的师生。杨斌教授五年前曾经来华东师大2023最火捕鱼游戏参加过会议,此次是其第二次访问华东师大。他致力于货币史、贸易史、地区史、跨地区史以及全球史的研究,此次讲座就是以海贝和贝币的发端、使用和消亡为线索,探讨他们从新石器时期到二十世纪中期,在五大洲三大洋的兴衰历程,这是全球史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尝试。

首先,杨斌教授讲述了货贝的物理特性,由于其体积匀称、质量一致、坚硬耐磨、便于运输、不易伪造,从而在众多海贝中脱颖而出成为货币。而马尔代夫珊瑚礁林立,适应货贝生物群的生存。加之,马尔代夫地理位置优越,孤悬海外,又同印度相联系,是海洋必经之处。因此,马尔代夫便成为货贝的肇始,从而向印度、东南亚、泰国、云南、西非等地区流动。

他指出,大约从4世纪,贝币开始在孟加拉地区流通,作为一种最基层的货币,与金银同时并存。8-12世纪时期,波罗王朝和赛纳王朝逐渐停止了官方铸币,从而为贝币的扩展提供了契机,成为孟加拉地区最重要的货币,承担了所有的货币功能。但13世纪,伴随着银币的逐渐增加,又恢复到白银-海贝的双轨制,扩展到印度北部地区。而在英属印度时期,殖民政府由最初的接受,而后逐渐限制取消;而在东南亚大陆,贝币和金银并行,持续了将近1300年;尽管先秦时期,云南就出现了海贝,但它仅作为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并不具有货币的功能。9-10世纪,海贝又在南诏出现,与纸钞、金银和铜钱作为当地的货币,具有货币交税、买卖、兑换、存储等功能。而到了明清之际,贝币逐渐从云南消逝,这既是移民、白银和铜钱的使用,政府控制等内部原因,又是西非黑奴贸易兴盛增加了对于贝币需求的外部原因;先秦时期的中国也出现了海贝,教授认为主要来源于印度洋,从印度传到中亚在传到中国。同时教授认为海贝是商周时期的货币候选者(Money Candidate),但是由于无法持续供应,因此无法成为货币;西非地区,10-11世纪已经使用本地的大西洋海贝作为货币,随后又从印度洋运来海贝,作为流通货币,并且与黑奴贸易紧密相关;而在新几内亚与北美洲的贝币则是一种独立的贝币体系,与印度洋无关。

最后,杨斌教授从全球史的角度对于贝币进行了总结与反思。贝币是第一个全球性货币,持续最久,远超白银和铜钱,既是全球现象,又有各地象征。海贝对于现代社会的塑造又有何意义?它与白银和鸦片又有怎样的区别?货币是如何形成,又是怎样消逝的?“贝币世界”是一个新范式吗?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去思考与探究。而贝币从空间与时间上挑战了传统的历史研究,它跨越了以往所有的地理-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概念(佛教世界、中华文明、印度洋世界,大西洋贸易,阿拉伯世界等,同时又跨越了所谓“原始”、“传统”、“现代”的时间分隔。

讲座结束后,朱明老师对于该讲座进行了点评,认为全球史的研究方兴未艾,它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通过比较研究和联系研究,探索各国之间的碰撞和融和。尽管如此,有人提出批评和指责,认为过于空乏而没有原始档案的研究,而杨斌教授关注贝币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发展和演变,并将中国史的研究和世界史的研究结合起来,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