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大夏世界史系列讲座(第6场)《李腾―中世纪史学:神圣与世俗之间》讲座纪要
发布时间:2018-03-22
    3月21日上午,上海师范大学李腾博士应孟钟捷教授之邀,在朱明老师的主持下,于一教211为历史系同学做了题为“中世纪史学: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学术讲座。李腾博士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专长于中世纪研究,目前是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学者中心助理研究员。
    本次讲座从五个方面探讨了中世纪史学的发展及其特征:通过奥古斯丁-奥罗修与尤西比乌斯的比较,揭示神意历史观如何形塑基督教史学;以伊西多尔-圣维克多的休为例,讨论作为语法和修辞的历史;分析帝王传记与编年史在何种程度上体现了官方史料的特质;以教区与隐修院历史管窥地方史学的进展;最后以比德-弗莱辛的奥托这样的隐修院史学家为例,讨论普世史与历史神学的关联。
    讲座伊始,李老师指出过去我们所接受的通史教育在中世纪史事方面往往过于简略,以致于对西方历史上如此重要的长达千年的时段缺乏整体上的把握,而史学史的研究路径恰好为我们提供了探究这段历史的发展脉络的有效手段。李老师还为我们介绍了CCCM、德意志历史文献集成一类的中世纪文献汇编,和我们分享了搜集与利用一手资料的心得。此外,本次讲座的内容限于拉丁文化的天主教世界,而不包括东正教影响下的史学发展。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李老师以早期的基督教史学为例,分析了基督教的线性时间观、分期概念、时间匀速推进等思想如何渗入早期的史学著作,并使之成为后世历史学著作的范本。这时期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奥罗修的《历史七书》和尤西比乌斯的《基督教会史》等。在此之后

,中世纪史学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成为了自由七艺(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的附庸。笔之于书的这一特点使得历史学长期被掩没在语法学与修辞学之中,因而在当时的教育与学术体系中也就缺乏相应的地位。

    到了第三个阶段,史学世俗功用的增强赋予了它全新的历史内涵。在加洛林时代,帝王传记与编年史盛行。这一类著作往往聚焦于政治活动和个人品行,同时,受圣徒传写作模式的影响,它们也带有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通过神学思想与世俗功用的结合,这一时期的史著奠定了天主教世界的两个法统:帝国与教会。这无疑是中世纪历史最为显著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