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大夏世界史系列讲座(第4场)―郭青生“博物馆与历史教育” 讲座纪要
发布时间:2018-04-03
  4月2日下午,第10场校级百场讲座在一教105举行,郭青生老师应历史系孟钟捷教授之邀,做了题为“博物馆与历史教育”的学术讲座。郭老师是上海博物馆教育部的研究员,兼任复旦大学文博系、上海大学考古系的教授,数年来一直着力于历史教育的研究和推广,在上海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小觑作用。
  本次讲座,郭老师主要从博物馆与历史教育的关系入手,在讨论现代博物馆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通过个案分析来展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在历史教育方面进行探索、取得成效以及遇上问题。郭老师指出,博物馆本该是一个身兼数职”的社会机构,同时具有文物的收藏与保护、学术研究、社会教育等功能。但此前,国人对博物馆认知的不到位,使得博物馆始终不能得到一个准确的社会定位,直到2015年,《博物馆条例》的出台,这种情况才大大改善。
  追溯博物馆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博物馆的功能与定位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
  一般认为博物馆起源于人类的收藏活动,而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则可以追溯到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公元前3世纪建立的缪斯(Muses)神庙,在当时大量收藏了人们认为珍贵的物品,并向一定的人群展示,因此它被认为是现代博物馆的源头,并且其形式长期为欧洲人所继承。
  文艺复兴的到来,为博物馆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一方面,大量的艺术作品面世,另一方面,艺术活动的资助者也倾向于将私人收藏向外界开放。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他们在大量收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为其搭建了重要的展示平台,现在我们仍可以在意大利的乌菲齐美术馆欣赏到他们家族几代人的艺术收藏。稍晚一些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又为博物馆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一批又一批的探险家将新世界的奇珍异宝和特有物种带回到西方,为人类学博物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英国浓厚的博物学氛围也得以壮大。
  郭老师认为,博物馆的发展必然与同时期的社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就推动了博物馆进一步向公众开放,使民众在对知识产生了更多渴望的同时,也拥有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这无疑加强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促进了现代博物馆的诞生。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馆也开始承担部分研究任务,特别是在现代考古学出现以后,博物馆的展示层次逐渐表现出极大的科学性。
  之后,郭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欧美的一些著名博物馆及其特点。其中有大英博物馆、奥地利维也纳应用艺术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荷兰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俄国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在谈到法国博物馆的管理情况时,郭老师特别介绍了他们的《文化资产法》,认为这部法律为政府与私人合作保护文物提供了重要思路,具有借鉴意义。另外,美国一些博物馆的经营理念也颇有特,他们认为博物馆应成为教育机构,担负道德使命,培养民族自豪感并提高民族威望,特别强调博物馆对民众的教化功能,因此十分注重与民众互动――这种理念,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历史系 方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