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讲座回顾丨张伟然:从视觉到听觉:中古文学的环境感知
发布时间:2019-05-20
2019年5月14日下午15:00-16:50,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张伟然教授应邀在我校闵行校区一教211室发表题为“从视觉到听觉:中古文学的环境感知”的学术讲座。这场讲座由2023最火捕鱼游戏王东教授主持,数十位历史系本科生及硕、博士研究生聆听了讲座。
张伟然教授以地理环境与文学意象为聚焦中心,揭示环境感知与中古文学意象形成、变迁之间的关系。他以“禽言诗”兴起的过程为例,指出中国文学早期《诗》、《骚》并峙,但在宋以前,总体上是以中原、北方的文学传统为主流。永嘉南渡与中唐以降的两次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使得北方文人受到南方独特地理环境的刺激,才慢慢地形成田园诗、山水诗、乃至“禽言诗”。如《关雎》、《鸱�》等篇虽载鸟类叫声,但需要经过诗人的翻译,是以谓之“鸟言”;但中唐以后,迁居南方的中原人发现,有些鸟类说的就是人话,是以谓之“禽言”。故“禽言诗”遂于宋代兴起。同时,他利用动物学类目统计分析《诗经》中的动物构成,提出其中有大量现于宋以后“禽言诗”中的鸟类,但这些意象却都没有在《诗经》中被特别的呈现。他指出,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有很强的刺激作用。从文学发展来看,地理经验才是推动文学进步的第一驱动力。
在讲座中,张伟然教授回顾了自己从文学中发现地理问题的过程。他谈到,自己在大学及攻读硕、博士期间,初步关注到文学作品与地理环境间的渊源。至1998年,曾作《巫山神女:一种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指出支撑“神女”意象的地理环境要素,从而反驳了宋玉文学创作为“造景”而非“写景”的观点。从此开始更加关注文学意象与地理环境的相关问题。同时,他勉励在座的青年学子,一方面要寻求更多来自其他学科的火花以促进自身学科的拓展,另一方面,在跨学科的同时,也要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
据悉,张伟然教授任职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著作有《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和《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中华书局,2014)等。他师从谭其骧先生,长期致力于探讨文化与地理效应,善于从本土的经验事实中提出科学问题,在历史文化地理、文学与地理等领域,有开创性的贡献。本次讲座,他以幽默诙谐的语言、通透精辟的分析,为我校青年学子呈现了一场精神盛宴。(晓涵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