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19年本科生创业创新训练培育项目中期汇报答辩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2020-04-17

415日下午2点,2019年本科生创业创新训练培育项目的中期汇报答辩正式举行。由于疫情原因无法返校,本次答辩创新形式,通过腾讯会议进行网络答辩。

此次答辩规则是:答辩同学提前提交中期报告及8分钟左右的陈述视频,正式开始后,每位同学一共有10分钟的答辩时间,学生先用1-2分钟的时间简单介绍自己的项目进展,剩余8分钟分别由王传、葛君、刘彦文三位老师针对当前成果提出问题和建议。此次中期汇报答辩共有16个项目,其中有1个创业类项目,15个创新类项目。

首先是创业类项目的答辩。《自西徂东——基于近代史史实的叙事性游戏》项目由徐逸帆同学进行答辩。由于该项目的最终成果是一个游戏,目前游戏的剧本已经完成了两章,而游戏成品也完成了一章,游戏的主要框架和人物、剧情大纲都已设置完毕。葛君老师对如何提高游戏的可玩性提出疑问,认为游戏本身和剧情的黏合度是需要考虑的,还要增强玩家的代入感;王传老师建议发掘更多留美幼童的相关史料,如家长的反应、美国对此的报道,把有趣的历史细节填补进去;刘彦文老师期望项目能够更好地发挥历史学合理的想象力,用报刊等史料丰富留美幼童的日常生活,让游戏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接下来进行的是创新类项目的答辩,此次答辩共有15个创新类项目。

首先是龚子琪同学对《19世纪末期英国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进行答辩。目前已完成了论文初稿,筛选了一些重要档案,未来会进行档案的整理汇编。葛君老师认为项目的问题意识还不够明确,不能只是因为前人档案利用不充分就做这个研究,而应该体现出与前人观点的对话,并最终提炼出一个出彩的论点。

随后是顾铭晨同学对系创项目《美日政府关于1975年天皇访美的对策安排》的汇报,已经完成了论文初稿,翻译文件集完成一半,最后将会形成资料汇编。葛君老师对论文中缺乏英语世界的研究提出疑问,并建议应仔细考量天皇访美与美日关系的转型之间有多大程度的联系;王传老师希望项目能够找到更多的日本一手史料来进行研究。

 

第三个项目是张航同学负责的《美国福特政府对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认识》,目前完成了主要档案的搜集、整理和翻译,以及中期论文,未来将会进一步扩展史料,以加强对国外最新研究动态的调查分析。刘彦文老师认为论文中缺乏中国的体现,并且对时间段的选择提出疑问,张航同学对此进行了回应,并表示会进一步完善项目成果。

第四个项目是《美国对大陆逃港者的政策研究(19501962)》,由负责人胡辰同学进行汇报和答辩。目前已形成资料汇编及一篇研究论文。葛君老师对研究反映出的意义提出疑问;刘彦文老师建议应增加中方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资料,并落实到“人”身上;王传老师则认为划定研究的时间段不能根军自己手上的材料来定,而要注意前后的延续性,并考量香港对逃港者的政策与美国对逃港者的态度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五个项目是应和颖同学的《中法战争中的上海道台邵友濂》,目前已完成主体史料的搜集、录入与编年,大事记的梳理和初步思路的整理,对背景资料的搜集整理,及一篇关于渔团的阶段性论文。葛君老师认为应该明确自己研究的重点是邵友濂还是渔团,如何整合两方面的研究,王传老师建议,可以进一步考察渔团的组织形式与淮军、湘军的建制有什么异同,是否有效仿的地方。

 

第六个项目是经纬同学的《上海会审公廨研究(1905-1925)》,利用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和《申报》两份材料,关注在同一案例里中外双方的司法互动,目前已经整理了三分之二的资料,并发现了一些值得研究的案例。葛君老师对通过个案研究制度这一方法提出疑问;王传老师建议可以更关注会审公廨的建制;而刘彦文老师则认为案例代表的是制度实践,是有价值的,但也需要更多关于制度本身的材料。

第七个项目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中法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交涉研究》,由单新越同学负责答辩。目前完成了研究综述和总结,并筛选了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中法交涉的中英文档案,未来会补充一些苏俄的档案。葛君老师对主要谈判方是否只有中法提出疑问,单新越同学做出了回应,美苏主要是在幕后起作用。刘彦文老师期望项目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资料汇编。

第八个项目是张丹蓉同学的《清代浙江景宁汉畲的经济关系与文化融合》,地方文献和民间文书,对景宁县志、家族谱牒和契约文书等三类文献整理出了一部分电子版,进行了梳理,探讨清代畲民在浙南地区定居并发展以及与汉人的文化融合的历史。王传老师提出民间文献的解读需要一定的积累,还应关注畲族族源;刘彦文老师认为是非常需要田野调查的,以获得丰富的口传历史,应重视这种“不被统治的艺术”,关注畲族能够保持民族性的原因。

 

第九个项目是夏冰清同学的《美国内战记忆的历史演变》,完成了初稿和资料整理,主要利用材料是南北方重要人物的回忆录、著作、讲话以及内战小说。葛君老师认为选取的文献载体不应太多,一种深入研究即可;王传老师建议需要融入历史记忆的理论;刘彦文老师认为题目太宽泛了,日记必含有隐晦表达,不了解时代背景是很难解读的,应重新考虑选题范围。

第十个项目是黄幻恬同学的《1819世纪法国知识精英眼中的美国形象研究》,目前完成了研究综述,确定了伏尔泰等研究对象,搜集相关文献完成了一部分材料集。葛君老师认为研究的时间段及对象都太宽泛,并且应该揭示研究意义;刘彦文老师则认为题目太大会导致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比较表层,应该深入挖掘其本质。

第十一个项目是李昊洋同学的《从轮船招商局的报效看晚清的政企关系》,已完成该时期轮船招商局对清政府的报效的资料整理工作,并分析其特点得出结论。葛君老师对研究选定的“盛宣怀时期”提出疑问,并且建议可以调整研究重点,围绕“隐形报效”这一特点深入研究。

第十二个项目是《塑造社会主义新工人——以上海“东宫”和“西宫”的活动为中心的考察(19581966)》,由韦功烨同学进行汇报答辩,目前已完成“东宫”和“西宫”建立的背景、苏联根源的分析及在该时期开展的活动整理。刘彦文老师对时间段的设定提出疑问,并指出了缺乏档案材料的问题,认为当代史研究必须有新的档案和口述材料才有意义。王传老师也建议先列好访谈名单,以提高研究效率。韦功烨同学表示待返沪后就会开展这两部分的搜集和研究。

第十三个项目是《照片中的晚清女性与社会生活》,由陈莹同学负责,目前已搜集了近四百张晚清女性的照片,并进行了学术史的梳理。葛君老师认为除了现象呈现之外也应有深入的解构分析;王传老师提出应弄清照片的来源,且解读要有文献依托;老师们还建议应先解读照片的拍摄背景、内容,并提醒在相机并不普及的晚清,能进入镜头的女性本身是有阶层局限的,以照片来研究可能会存在偏颇。

第十四个项目是司振环同学的《19331935年美苏债务谈判问题研究》,完成了数据库的档案整理,形成目录及论文大纲。葛君老师肯定了选题的可操作性,建议项目要强化问题意识,以现实为导向,想要揭示什么问题,而不是一些空泛的启示;刘彦文老师希望能形成一个资料汇编,为以后的研究做一些贡献。

 

最后一个项目是杨瑢瑗的《明清时期兖州府社会力量分析》,已经完成天主教在鲁境传播与兖州教案过程的书写,以及前期的文献综述。葛君老师认为题目和实际史料侧重的时间段似乎有偏差;王传老师建议应该缩小题目范围,会更好把握。

 

在同学们汇报完自己的中期进展后,老师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建议,自此,2019年本科生创业创新训练培育项目的中期汇报答辩圆满结束!